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外院话语中心 作者: 时间: 点击: 77
2015年6月17号下午,复旦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曲卫国教授在恕园19号楼502室做了题为“What’s in a name? Does the change in name from multiculturalism to transculturalism make good sense?”的学术讲座,曲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话语分析,语用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现为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我院教师和研究生共计30多人参加了此次讲座。此次讲座由施旭教授主持。
曲教授指出跨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问题是对文化的界定而不是文化比较,为此需要恰当的文化定位和身份描写。而这种文化身份的确立是在与其他文化的对话协商过程中完成的。然而,这种文化身份的确立是件危险的事情。由于文化内部的差异性,文化的原型特征并不容易确定;而一旦某种文化身份得以“确立”,人们往往会形成某种思维定势,影响到人们的认知和看待事物的方式,从而落入文化决定论的陷阱。为此,曲教授提出文化研究需要注意把文化特征看作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全面审视文化的构成特征和发展变化,这对依赖静态描写的文化研究本身构成挑战。
同时,强调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又容易步入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陷阱。我们对文化身份的描述很难做到客观真实,却往往有意无意地陷入种族差异论的尴尬之中。无论是后殖民主义还是多元文化论都强调文化多元,这种实际上对世界的重新划分却让我们一不小心滑入西方和非西方的新的二元对立。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这类研究忽视了跨文化交际以及文化内部交际的复杂性,忽视了无论是西方还是非西方文化内部存在的差异性。跨文化研究不应该忽视自身文化内部的复杂性。
曲教授提醒跨文化研究要十分注意避免这些陷阱,摒弃身份政治的思想,认为所有文化都是一种资源,应该为人类共享。
曲教授在讲座中旁征博引,结合生动形象的例子,深入浅出;讲座后积极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