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浙江大学 作者: 李雯婷 时间: 点击: 481
2011年4月22日-24日,第四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学术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八十多所大学的一百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本届会议。本届会议主题除常年设置的话语研究理论、方法创新研究之外,主要包括1)中国性别话语;2)中国外贸纠纷话语;3)中国民族文学话语; 4)中国人权发展话语。本届会议进行了四场全体讨论和八场分主题讨论,共宣读了69篇论文。本届会议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话语研究的中国范式
首先,与会学者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话语研究的中国化,就构建中国的理论、方法和问题意识并高度总结了中国话语研究模式和亮点。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CCCDS)主任,浙江大学话语与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施旭教授指出“虽然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具有一些中国传统学术所未有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借鉴,但它同时又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霸权式话语,亟需我们展开文化多元对话以消解之”。因此,他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既植根本土、又放眼世界的“中国话语研究范式”,以应对我国快速发展和崛起所面临的文化挑战。该系统包括“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辩证统一”的认知观、“忧患/致用”的伦理观、“全面多元”的方法观、以及“关怀发展”的问题观。施旭教授还以中国人权话语研究为例,对话语研究中国化范式做出了详细阐述。
二、少数民族、边缘话语的高度关注
本届会议体现了对边缘话语的高度关注,这也是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所提倡的。中山大学丁建新教授的“边缘话语与社会”系列研究,指出“话语批评关注边缘话语,终极目标在于边缘话语所代表的边缘社会、边缘人群与边缘文化。”此外,学者们还对在我国处于边缘的中国少数民族话语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多民族叙事话语的意象研究”,“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话语研究——以乌热尔图小说《丛林幽幽》为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如何面对‘民间’话语”等会议报告,从文学的角度对分析了当代我国少数民族话语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体现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对我国边缘话语的关注。
三、性别话语的多维探讨
“中国性别话语”是本届会议讨论最为热烈的议题之一。澳门大学学者Zhang Yuan的报告“Comparative Studies on Eastern/Western Interpretations of Gender’s Discourse”从中国传统妇女“裹脚(foot-biding)”为例,以小见大,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比和解构了东西方对“裹脚”的研究,并提出历史上多有男性学者对“裹脚”进行研究并提出看法,而今,应将话语权交还给“话语失声”的“裹脚”妇女。浙江大学博士生杨娜的报告“Discourse and Transforming Identities of Chinese Women:A Historico-Cultural perspective into ‘women’in the Women of China”提出了中国“女权”话语的建构新观点。此外,悉尼大学博士张兴奎的“Gender and Discourse: Review of Current Academic Debates and Development of Women and Gender Studies as a Discipline in Mainland China”南京师范大学陈爱敏教授的“性别话语与实际指教美国戏剧”等报告,体现了本届会议性别话语研究的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特色。
四、话语研究与实际问题
正如施旭教授在会议闭幕式上所提出的,“中国话语研究要通过话语研究解决存在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第四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学术会议从文学,文化,经贸,城市,传媒等多方面的实际问题入手,对新形势,新问题展开了广泛探讨。政治话语方面,上海交通大学王振华教授从语言评价视角研究了“领导讲话缘何高调与空洞”;经贸话语方面,有江苏大学吴鹏博士从话语研究角度对中美轮胎特保案展开深度讨论;传媒话语方面,香港理工大学吴东英教授探讨了媒体话语的全球本土化策略等。此外,本届会议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学者们紧贴当下热点话题,如“后金融危机时代”,“钓鱼岛撞船事件”,“微博”,“相亲节目”,“大学生流行用语”等。
第四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学术会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现中国话语研究的前沿思路和较高水平。在深度探讨中,与会学者相互交流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国话语研究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