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会议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 >国内会议

第三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学术会议综述

来源:   作者:    时间: 点击: 540

2009年12月18-20日,由浙江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学术会议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召开。得益于前两届研讨会的良好反响,本届会议共吸引了国内外知名话语研究专家和青年学者一百余人,其中十五位大会发言。

12月18日上午,会议在杭州紫金港大酒店隆重开幕。开幕式由浙江大学话语与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主任施旭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范捷平教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何莲珍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顾曰国先生、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谭学纯教授分别作了代表致辞。最后,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范捷平教授宣布大会开幕。

在“媒体与当代中国话语”和“中华文化与当代中国话语”两大主题下,十五位专家先后作了大会发言,对中国话语研究的理论建设和应用分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以“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为题作了大会发言;南京大学的袁周敏博士作了题为“网络媒体中的“90后”话语及其影响研究”的大会发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冯捷蕴教授作了题为“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中外旅游博客的话语分析”的大会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顾曰国先生作了题为“Discourse Geography: An Essay on Land-Borne Situated Discourse (LBSD)”的大会发言;台湾清华大学的郭赛华教授作了题为“媒体与社会:台湾报纸中老人新闻之分析”的大会发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郭振羽教授作了题为“中文的多元/统一:政治,新媒体,和全球化”的大会发言;南开大学的李长中教授作了题为“重建当代文学批评的话语维度”的大会发言;浙江大学的李岩教授作了“网络时代媒介话语的多元构成与话语秩序的重建”的大会发言;江西财经大学的林新教授作了题为“2000-2009年: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研究主题分布图——论文类专业研究10年的发展状态与研究偏向分析”的大会发言;南开大学的刘俐俐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古代文化资源融入当代文学批评话语的几个问题”的大会发言;复旦大学的曲卫国教授作了题为“话语差异简单跨文化溯源的正当性质疑”的大会发言;浙江大学的施旭教授作了题为“话语与贸易争端”的大会发言;浙江大学的徐迎春教授作了题为“网络平民话语的诗学特征和政治价值”的大会发言;浙江大学的许力生教授作了题为“我们的话语研究: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大会发言;福建师范大学的杨慧琼教授作了题为“谣言、大众传媒和国家价值取向——一项对我国艾滋病叙事(2003-2009)的话语分析”的大会发言;中国传媒大学的赵雪教授作了题为“电视广告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大会发言。专家们的发言选题多样,论述深入,在与会代表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会代表踊跃发言、提问、建言献策;与专家们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互动。

在12月19日全天进行的小组研讨中,与会代表们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就城市外来群体话语、电视访谈、城市媒介形象、媒体话语暴力、司法话语、新闻话语、传统修辞、广告话语、中西哲学观、政治话语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这其中不乏资深专家的观点阐释,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年轻学人的大胆思维突破与创新。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在会场内外展开了针锋相对而又不失尊重的理论碰撞与对话,充分彰显出此次大会寻求“东、西、南、北”思想汇聚的立意主旨。

12月20日上午,大会在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小剧场进行了集中讨论和闭幕式。集中讨论由浙江大学李岩教授主持,与会者围绕话语研究的跨学科性、中国传统与话语研究的关系、话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热点话题开展了深入的对话和讨论。

关于话语研究的跨学科性问题,部分学者认为话语研究应主要关注语篇分析,而大多数学者认为本次会议提出的“话语”研究,已经超越了传统语言学意义上的“语篇”分析,是福柯视角下的“话语”,因此这个话语研究必然需要关注“当下”的问题,对话语的分析,一定是带着“当下的问题”进入的,它关注的或许是现代性问题、或许是话语霸权问题、或许是文化丧失与文化记忆问题、或许是边缘群体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可以从文学、贸易、法律、文化、旅游、传播等不同领域进入。在这个意义上,话语不仅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更是一个研究视角。我们来做这样的话语研究,一方面是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进行充实,同时也是在研究中,针对当下的社会问题、国际问题,进行“启蒙”或者说“再启蒙”。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在进行话语研究的时候,就要注意历史视角和哲学视角。研究的文本,应该放在历史语境下考察,这样才能更为细腻地分析话语与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哲学视角的介入则有助挖掘话语背后的深层次因素。

关于中国传统与话语研究的问题,学者们指出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这样的研究中能够达到“对话”的目的: 研究者与社会受众的对话、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等,这样我们的话语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尤其是在中西对话中,中国话语研究者如何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达到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好地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的目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关于话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学者们指出:在话语研究中,不同话语权力主体、不同学科的对话中,不能以“针锋相对”的方式来进行对话,而是应该敢于表达又善于表达。在这个表达中,可以大胆提出观点,而对观点,则要小心求证。因此,学者们强调文本在话语研究中的重要性,呼吁在扎实的文本工作的基础上,建构话语理论和话语研究方法。

除了对上述热点话题的集中讨论以外,与会者们还针对前两天大会发言和小组发言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其中不乏观点截然不同的声音,因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热烈场面。值得欣喜的是,不少与会的年轻教师与研究生也展现出充分的学术自信与思辨能力。

施旭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不仅我们的学术研究要不断创新,我们的学术会议也要不断创新。他告诉大家说:今后的当代中国话语学术会议要提高国际化程度,同时要通过一定的鼓励政策来吸引更多西部学者的参与。最后,施旭教授宣布下届(第四届)大会暂定于2011年春季举行,会议主题初拟为1)话语与外贸争端;2)话语与大气变化;3)话语与当代文学。

集中讨论之后,举行了隆重的闭幕式。施旭教授主持了闭幕式,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殷企平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处余龙进副处长出席了闭幕式。殷企平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闭幕辞,并宣布大会圆满闭幕。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杭州师范大学话语与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有助于提升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学科地位;有助于拓展今后学术交流的地域广度与内容层次;也有助于争取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在国内、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